一、前言
宁波市“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是新世纪宁波口岸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推进“以港兴市、产业立市、科教强市”发展战略和实现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实现2010年宁波开放型经济和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等各项经济指标的重要措施,是宁波接轨国际、建设国内一流口岸,全面提升口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时期是宁波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建成华东地区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成为长江三角洲国际物流枢纽,基本形成大都市框架的关键时期,宁波口岸“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并适度超前,体现新思路,突出新特点,实现新突破。
展望“十一五”,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将在曲折中发展,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互动中推进;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内区域间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交流与竞争不断增强;宁波经济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都对口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认真编制和实施宁波市第十一个五年口岸发展规划,坚持“开放兴城、外向带动”战略,对于全面推进宁波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口岸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宁波市的实际情况编制的。主要阐述口岸发展战略,明确“十一五”期间口岸建设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口岸服务保障。
二、宁波口岸“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2001-2005年),既是宁波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也是宁波口岸发展最快、口岸扩大开放力度最大、口岸通关效率最高、口岸基础建设投入最多、口岸环境改善最明显的五年。
(一)努力推进口岸扩大开放,口岸总量增幅强劲
推进口岸扩大开放,是促进宁波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和外贸进出口业务快速增长的助推器。
经过各方努力,海港口岸先后完成了宁波港口岸大榭港区的整体开放和北仑三期码头的正式开放,完成了宁波港口岸已开放范围划定工作。“无水港”建设、多式联运和直通关业务成绩显著,义乌、金华、绍兴等集装箱货运站的集聚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显现。空港口岸在积极推进对外籍飞机开放报批和加强港澳两条地区航线培育的同时,先后开通了宁波至泰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临时包机航线。随着大榭港区、北仑三期集装箱码头的正式开放和一批企业自备码头临时开放,宁波口岸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口岸总量进一步提升。2003年,宁波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39.42亿美元,列全国主要口岸第8位,是“九•五”末的2.47倍;口岸海关关税达到198.78亿元,居全国主要口岸第7位,是“九•五”末的1.94倍。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85亿吨,其中外贸货物8212.7万吨,企业自备码头货物5738.8万吨,分别是“九五”末的1.6倍、1.6倍和2.2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7.2万标箱,是“九五”末的3.1倍;检查监管国际航行船舶11354艘次,是“九五”末的1.95倍。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连续5年位居大陆沿海港口第2位和第1位,有力地奠定了宁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沿海主要开放港口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空港口岸虽受非典影响,2003年检查监管出入境飞机仍达1295架次、出入境中外旅客(含机组人员)12.91万人次,分别是“九•五”末的1.43倍和1.18倍;出入境旅客人数列全国42个航空口岸第16位。国际航空货运5343吨,货值10.6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末的3.8陪和8.7倍。陆路口岸宁波火车北站集装箱货物出口增量是“九五”末的14.9倍。
(二)率先实施大通关,口岸环境不断改善
口岸大通关建设是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促进港口生产、集装箱运输和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政府支持、企业拥护、外商欢迎,改善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形象工程”。
2001年宁波率先在全国口岸系统实施的大通关建设,受到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通过2001年对通关查验环节的“中间突破”;2002年的“中间突破”、带动代理服务、生产作业环节“两翼”;2003年提出的坚持科技、制度、服务、管理、宣传五个创新,实施重点突破;至2004年加强大通关“三化”建设,即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口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口岸)建设,以集聚化为载体、加快“一站式”海港口岸通关中心建设,以数据化为重点、构建口岸通关效率量化分析体系,宁波口岸的大通关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口岸环境明显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通关速度明显加快,综合费收明显减少。口岸大通关建设在优化宁波投资环境,提高口岸国际综合竞争力,促进国际物流快速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日益显现。
(三)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口岸功能不断健全
海空港口岸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五”期间,计划港口建设投资50亿元。至2003年底(下同),宁波港生产泊位已达186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4座,基本建设投资已达30亿元,分别净增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能力2801万吨和105万标箱。空港口岸建设投资逾11亿元。经过机场二期工程改造,新建候机楼总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停机坪8.7万平方米,地下车库1.33万平方米,机位16个;设计年旅客吞吐量38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0万吨;飞机跑道由2500米延长至3200米,机场类别由4D级升至4E级。
口岸查验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国家及宁波市各级用于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已超过3亿元。宁波、北仑、机场、大榭、象山口岸查验设施,机场新国际厅建设及涉外小区配套设施,口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站式”海港口岸通关中心等一大批新的口岸查验设施,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投入使用。
口岸查验执法机构不断壮大。口岸主要查验单位已从6个增至7个;工作人员从1380人增至2250余人;宁波海关、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2年分别升格为正厅级。象山和大榭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事处及大榭边检站已全面运作,口岸查验机构已基本覆盖宁波市所有县(市)、区及重点开发开放区域。
口岸中介服务齐全。船公司、代理、航修、供应、金融、保险等相关企业及服务遍布于口岸工作各个领域。其中,货代企业已由“九•五”末的41家发展到102家;船代企业由7家发展到16家;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全部登陆宁波港。96条航线、38条远洋干线、每月480多个航班把宁波港与世界9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个港口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口岸服务力度不断加大
为加大口岸工作组织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口岸在支持、促进和保障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口岸通关服务文明高效,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挂帅、市有关部门、口岸查验单位组成的宁波市口岸协调委员会。口岸委各成员单位在市口岸委和政府口岸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坚持把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工作出发点,不断创新监管模式、简化监管手续、加快通关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共同为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口岸服务环境。
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88.1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120.7亿美元,进口67.4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末的2.5倍、2.3倍和2.8倍。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209个,合同外资34.4亿美元,实际外资17.3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末的2.2倍、3.6倍和2.8倍;全球“500强”中已有27家在宁波投资兴办了48家企业。
(五)认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口岸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努力加强口岸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明共建工作。认真夯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基础,坚定口岸全体工作人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意识,努力适应口岸建设和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法行政、文明把关、勤政廉洁、提高效率、促进发展在全口岸已形成共识;宁波、北仑、机场、镇海片区的军地之间,口岸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共建互动工作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行为规范、运转协调、服务优良、文明高效的口岸通关机制已基本建立,确保了口岸文明高效、安全畅通。宁波口岸被浙江省评为全省先进口岸,口岸系统有12个单位、18位个人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三、宁波“十一五”口岸发展总体要求
宁波市“十一五”口岸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接轨国际、建设国内一流口岸和建设大口岸、实施大通关、构筑大平台、发展大物流、搞好大服务的基本思路,积极推进口岸扩大开放,全面深化大通关建设,努力改善口岸服务,不断提升口岸综合竞争力,为把宁波建成长江三角洲国际物流枢纽、华东地区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强有力的口岸支撑。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宁波口岸建设的重点和目标是:
(一)建设大口岸。紧紧围绕实现2010年全市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和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四大目标”,加快口岸扩大开放步伐,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口岸服务力度,推进宁波港和舟山港一体化整合进程。基本建立起与浙江省和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口岸发展、规划、服务、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口岸投资创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
(二)实施大通关。以建设国内一流口岸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宣传创新为有效载体,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通关速度为切入点,着力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新的模式、更科学的标准上,全面深化大通关建设。逐步建立起与世贸规则相适应、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宁波口岸特色的大通关建设长效运作机制,确保大通关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构筑大平台。根据“数字宁波”建设目标和口岸工作需求,广泛运用信息和现代网络技术,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岸”之路。以信息化为支撑,充分发挥口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以集聚化为载体,确保海港口岸通关中心为港口和外贸进出口货物提供365天“全天候”服务;以数据化为重点,健全科学的口岸通关速度量化分析体系。及时为市政府、口岸单位提供良好的调控、决策依据,为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速创造良好条件。
(四)发展大物流。根据浙江省和宁波加快大港口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环杭州湾产业带、临港重化工业、温台沿海产业带、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建设及打造浙江省重要综合物流中心、长江三角洲国际物流枢纽等要求,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增强宁波口岸集散和配置国际国内资源的能力。拓展“无水港”,延伸直通关,开展多式联运,加大揽货力度,加快港口集装箱码头建设步伐,增开国际航线航班。构筑与宁波海空陆港相配套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五)搞好大服务。口岸系统各部门和单位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主动服务意识,大力加强口岸效能建设,增进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文明服务、廉洁高效的基本要求,积极促进通关制度改革,搞好精神文明共建,维护口岸国家安全。不断推进口岸管理法制化、口岸服务高效化、口岸运作信息化、口岸收费规范化工作进程。逐步建立完善的口岸把关、服务、管理新型模式。
四、宁波“十一五”口岸发展工作目标
“十一五”时期,宁波口岸建设的发展目标是:
(一)合理口岸布局。按照“一市一港一口岸”原则,宁波口岸分别由海港、航空、陆路口岸三部分组成。
海港口岸按照“一港三片八区”总体布局。即宁波沿海港口分为宁波港(含宁波老港、镇海、北仑、穿山、大榭、梅山)、象山湾、三门湾石浦三片,下辖镇海、北仑、穿山北、大榭、梅山(含穿山南)以及象山湾、石浦、宁波老港共八个港区。各港区从建港条件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海港口岸布局。
航空口岸按照整合资源,加快扩大开放步伐,加快国际货运业务发展,加快空港物流综合园区建设,提高高效快捷服务水平的基本思路,合理空港各区域布局,统筹规划、协调建设。
陆路口岸(火车北站)按照港口集装箱和外贸出口货物转关运输需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货运吞吐能力。
(二)扩大口岸总量。继续保持较快的口岸总量增长速度。以2003年完成的总额为基数,争取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递增12.5%以上,到2010年达到635亿美元;海关税收位列全国41个主要口岸的第6位或第7位;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2位或第3位;成为华东地区及全国的重要对外贸易口岸。
(三)推进港口开发。加快推进宁波港与舟山港的一体化整合,以金塘岛联合开发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大力加强揽货体系和“无水港”建设,努力拓展港口腹地,实现港口和口岸延伸;充分发挥大榭港区整体功能;努力拓展原油中转业务;推进各集装箱码头工程和穿山、梅山岛、象山湾等港区建设。到2010年,宁波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争取达到3亿吨,保持大陆沿海主要港口的第2名地位,其中外贸运输吞吐量达到1.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吞吐量达到800万标箱,名列大陆沿海主要港口的第4位;建成长江三角洲重要国际物流枢纽。
(四)加快空港建设。坚持“客货并举、以货为主”发展思路,充分发挥4E级干线机场整体功能;加快占地2000亩的空港物流综合园区(含国际航空快件中心)和口岸涉外小区等配套建设。“十一五”期间,开通国际航线18条,其中国际客运航线9条,国际货运航线9条,并引进一批国外知名航空、货代公司落户宁波;争取年出入境旅客吞吐量达到8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10万吨;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国际货运中心枢纽和干线机场地位。
(五)拓展陆路口岸。开通经阿拉山口、二连浩特等地到俄罗斯、蒙古、欧州等国家的欧亚大陆通道;大力发展铁路转关运输业务;开展海铁、公铁等多式联运,延伸直通关,发展直通车;拓展川、赣、皖等陆路口岸腹地;组建宁波国际邮件交换局并开通相关业务。
(六)完善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港口开发计划投资80亿元,新建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17座,新增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能力7340万吨和465万标箱。空港综合物流园区等建设项目计划投资约3亿元。根据国家、浙江省政府审批的扩大开放项目,结合口岸业务量和现有查验机构设置情况,统筹搞好查验配套设施建设。
五、宁波“十一五”口岸扩大开放规划
推进口岸扩大开放,实施“开放兴城、外向带动”战略,既是优化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快建成华东地区重要对外贸易口岸、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际物流枢纽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一)实现宁波航空口岸扩大开放
宁波航空口岸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栎社镇,即北纬29°49′30″N,东经121°27′51″E。设施建成时间1990年6月,二期工程扩建2004年竣工,跑道长度3200米,机场类别为4E级。开放当年直接出入境旅客30万人次、直接出入境货物2万吨、转关货物3万吨,三年后直接出入境旅客50万人次、直接出入境货物8万吨、转关货物2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380万人次、货运1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4年。
(二)实现宁波港口岸北仑港区扩大开放
1.北仑港区四期集装箱码头(第一阶段工程)。
码头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即北纬29°53′18″N,东经122°01′04″E。第一阶段工程全部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集装箱吞吐量40万标箱,三年后吞吐量200万标箱,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200万标箱,拟开放时间2006年。第二阶段工程2008年建成投产,吞吐能力180万标箱。
2.北仑港区穿山化工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即北纬29°53′50″N,东经122°05′10″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8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20万吨,三年后货运吞吐量1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15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8年。
3.北仑港区穿山杂货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即北纬29°53′55″N,东经122°05′15″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8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15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20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8年。
(三)实现宁波港口岸梅山岛港区(含穿山南)扩大开放
1.梅山20万吨级散货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岛,即北纬29°46′05″N,东经121°13′50″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50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10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7年。
2.梅山3万吨级散货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岛,即北纬29°48′08″N,东经121°13′53″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25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5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5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7年。
3.梅山1万吨级成品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岛,即北纬29°48′20″N,东经122°01′30″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4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4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7年。
4.梅山岛港区(穿山南)宁波建龙钢铁公司焦炉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即北纬29°50′00″N,东经122°02′00″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2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1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3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8年。
5.梅山岛港区(穿山南)宁波宝新不锈钢公司五期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即北纬29°51′45″N,东经122°06′06″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5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3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3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8年。
(四)实现宁波港口岸象山湾港区扩大开放。
1.象山湾港区西泽货运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即北纬29°36′56″N,东经121°50′25″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15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3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10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7年。
2.象山湾港区爵溪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即北纬29°29′02″N,东经121°59′03″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5年。开放当年直接出入境货物50万吨、转关运输150万吨,三年后直接出入境货物150万吨、转关运输2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5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6年。
3.象山湾港区奉化双山港散货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奉化市象山港内,即北纬29°30′28″N,东经121°31′31″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8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8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2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3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10年。
4.象山湾港区奉化桐照渔业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奉化市象山港内,即北纬29°11′00″N,东经121°32′00″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3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15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15万吨。拟开放时间2007年。
(五)实现宁波港口岸石浦港区扩大开放。
1.石浦港区新港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即北纬29°11′00″N,东经121°55′45″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5年。开放当年直接出入境货物50万吨、转关运输150万吨,三年后直接出入境货物150万吨、转关运输2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5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6年。
2.石浦港区鹤浦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即北纬29°09′44″N,东经121°53′36″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6年。开放当年直接出入境货物5万吨、转关运输10万吨,三年后直接出入境货物10万吨、转关运输2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4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7年。
3.石浦港区宁海明港田湾岛多功能码头。
码头位于宁波市宁海县明港镇,即北纬29°12′00″N,东经121°36′00″E。设施建成投产时间2007年。开放当年货物吞吐量50万吨,三年后货物吞吐量300万吨,要求开放口岸通过能力300万吨。拟开放时间2008年。
六、宁波“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编制说明
(一)本规划有关海港口岸港区、地名的确定,参照了《宁波港总体布局规划》(2003年10月宁波港务局、宁波市交通局编)中有关内容。
(二)本规划的编制是宁波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经过前期调研并在征求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各查验单位、港口、民航、铁路等系统意见基础上起草的。
(三)对宁波港口岸拟扩大开放项目中所涉及的口岸查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办公生活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待具体项目上报审批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