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我市口岸系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为目标,推动从大通关建设向实施大口岸战略的转变,同步推进对外开放和国内合作,统筹建设电子口岸平台和实体通关平台,共同营造诚信环境与文明和谐口岸,促进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步提升,传统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协调发展,在优化宁波口岸环境,提升口岸综合竞争力,打造大口岸、促进大发展等各方面均呈现良好态势。
据统计,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12亿吨,同比(下同)增长7.38 %;集装箱货物吞吐量1300.35万标箱,增长24.75%;口岸进出口贸易额1613.44亿美元,增长37.95%。出入境船舶1.37万艘次,其中外轮1.18万艘次,检查出入境人员近26万人次。新辟集装箱航线13条,累计229条,其中远洋干线124条,近洋支线53条,内支线20条,内贸线32条。月均航班超过1150班,最高月航班达1292班。宁波空港出入境飞机2884架次,出入境旅客402748人次(不包括机组人员);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28139标箱,其中甬温快线完成23060标箱,浙赣线完成5077标箱,西安线2个标箱。
(一)口岸开放继续扩大,对内合作更加紧密,大口岸格局正在形成
梅山保税港区按期封关运作。梅山保税港区一期于6月通过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的验收,开始实质性封关运作。根据梅山保税港区口岸监管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课题成果,制定并实施了《梅山保税港区监管服务机制创新工作方案》(甬政办发〔2010〕62号),有效保障了保税港区的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推进梅山保税港区口岸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协调相关各方在梅山口岸信息平台上共同作业,资源共享。与同类保税港区比较,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统一的信息平台基础架构和功能设置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一批码头(泊位)相继对外开放。完成52座2002年前开放码头的确认工作,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梅山保税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1#、2#泊位获准临时进靠国际航行船舶,为梅山保税港区按时封关运作创造了条件。完成北仑山多用途码头、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1#泊位、大榭关外5万吨级油码头的正式开放验收工作。完成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对外开放验收的前期协调工作,经省政府组织预验收后报请国家口岸办组织正式验收。基本完成穿山边检站筹建的各项准备工作。截至2010年底,宁波海港口岸已开放码头(泊位)共90座(其中临时开放10座)。
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良好。梅山保税港区自8月底投入试营运到年底,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9万标箱。宁波保税区大力拓展葡萄酒、水果等进口商品保税业务,全年进口葡萄酒达657万升,打出了宁波品牌。同时,在宁波保税区海关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检验检疫局实施“一次报检、一次采集、一次检验检疫、一次收费、一次签证放行”的管理模式,大幅度提高了通关效率,为宁波进一步建设进口商品市场提供了示范。栎社空港保税物流园区运行良好。镇海保税物流中心于5月报海关总署审批。
国内口岸合作进一步拓展。舟山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按照宁波与舟山均可通关放行的灵活模式,确保了口岸的高效运作,从8月开始运营至年底集装箱吞吐量达5万标箱,为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提供了范例。嘉兴乍浦港与宁波港之间实行快速放行的“水水中转”运行模式,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35万标箱,比上年增加15万标箱。宁波—温州、宁波—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正式开通,江西上饶和鹰潭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开始实质性运作,实行整体转关模式。宁波机场海关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海关签署了出口联程中转货物监管合作备忘录,促成了沪甬杭甬“虚拟航班”业务的开通,方便了宁波企业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宁波空港全年进出口货运总量为14440吨,其中进出口转运关运输量达9635吨,占总货量的66.72%,同比增长25.05%。
(二)大通关建设继续推进,通关平台逐步完善,口岸环境更加优化
第十轮口岸大通关建设顺利实施。以10件实事为抓手,持续推进大通关建设。宁波海关深化和完善监管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四大中心”运作机制,完善物流监控指挥中心,并建立查验、风险控制和通关三个指挥中心。宁波检验检疫局推进口岸运行和监管模式改革,优化入境检验检疫流程,建立“无货申报、分类堆放、前置处理、集中查验、卡口放行、目的地检验”的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机制,同时继续实施浙江省域出口直通放行机制。大通关建设促进了通关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综合成本的降低,吸引腹地更多货源从宁波口岸进出口。按货值统计,浙江省适箱货从宁波港进出口的占全省的50.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上海港进出的占31.6%,下降2.2个百分点。绍兴货物从宁波口岸进出的已提高到51%,而从上海口岸进出的占39%,另有10%从其他口岸进出。
“一体两翼”通关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积极组织进驻部门及单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获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同时,扎实推进通关平台、航运交易平台、口岸信息监控(应急指挥)平台、人才创业平台和航运服务业基地等建设,努力促进中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推动宁波口岸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北仑海港通关中心运行良好,新通关大楼启动建设。目前,海关90%以上报关业务,国检90%以上的报检业务在航运中心和海港通关中心完成。空港国际通关中心 (快件监管中心)于11月底挂牌运营,为空港进一步发展货运和快件业务创造了条件。
电子口岸进一步完善提升。2009年度政府推进的8个项目试运行一年后顺利通过终验收,2010年经论证确定了4个政府推进项目。至年底,宁波电子口岸新增注册用户2673家,累计达11757家;平台传输并处理报文交换量超过1100万票。省内萧山和绍兴的陆路口岸“双重运输”快速发展,全年共承运了7.02万标箱(其中萧山5.31万标箱,绍兴1.71万标箱),为2009年全年2.19倍。经测算“双重运输”模式比“一轻一重”每标箱节省陆路运费200元,新增效益千万余元。由宁波国际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完成的双重运输系统在电子口岸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后,合作车队达15家共计500多集卡车辆,合作货代客户达70多家。建成智慧口岸一期工程,宁波海关、电子口岸、宁波港集团三个单位的五个项目在线运行,包括对计算机运行情况、数据交换情况、船舶AIS、集卡GPS、码头(堆场)视频等的在线监控,为进一步实现“既管得住又通得快”的监管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企业诚信体系逐步完善,口岸管理与服务得到优化,宁波口岸更加文明和谐
继续开展宁波口岸宣传推介和服务企业活动。组织口岸有关部门和单位先后赴萧山、富阳、诸暨、嵊州等省内开放型经济较为发达的9个地市县,听取了近400家外贸进出口企业、货代、船代企业、仓储企业等意见和建议。各地企业对进一步改善宁波口岸环境提出了近70条意见和建议,现场解答企业咨询30多条。推介活动结束后,及时梳理和归并了有关建议和意见42条,并提交口岸各有关单位进行整改落实。这项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口岸综合服务环境的优化,增强了宁波口岸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据统计,2010年宁波口岸吸引力和辐射力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异地企业从宁波口岸的进出口货物金额960.1亿美元,增长38.7%,占同期口岸进出口总额的59.5%,其中:进口366.3亿美元,出口593.8亿美元,分别增长37.6%和39.4%。
诚信企业建设扎实有效。宁波海关继续推进分类通关改革,在2009年实施出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的基础上,2010年7月又启动进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使诚信企业享受优惠通关便利。诚信企业培育工作继续推进。宁波海关新增AA类企业14家,增长93%,总量达23家;新增A类企业149家,增长8%,总数达2039家。宁波检验检疫局信用管理A级企业达1693家,增长较快。由市口岸办牵头组织评选出429家外贸进出口企业为“2009年度宁波市进出口诚信企业”,全市进出口诚信企业总数达到了713家。继续加大进出口企业培训力度,全年累计培训近百场次,1356家企业的2000余名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宁波口岸中介代理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甬政发〔2011〕1号),为今后规范口岸中介代理企业、优化口岸商务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明和谐口岸建设稳步推进。在2009年开展文明和谐口岸建设调研课题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关于建立健全文明和谐口岸建设共建工作体系》及《关于开展在全市口岸系统争创文明和谐口岸示范窗口、文明和谐口岸服务标兵的通知》,并召开文明和谐口岸建设共建工作会议,布置了建立健全文明和谐口岸建设共建工作体系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争创“文明和谐口岸示范窗口”、“文明和谐口岸服务标兵”两项工作,为下一步深入推进文明和谐口岸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四)反走私工作总体平稳,海防建设继续加强
继续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反走私形势继续保持平稳。2010年,宁波海关缉私部门共立案各类走私违规案件12101起,同比增长 82%。其中,刑事立案29起,同比增长 16%,案值9727万元,涉嫌偷逃税1858万元。在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的同时,大力推进诚信企业建设和进出口行为规范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走私违规案件发生,遏制案件的高增长态势。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强海防管控能力。围绕“加强海防管理,扩大管控范围,实现部门联动,促进沿海地区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海防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初步实现了对沿海重点区域的管控。以市海防监控中心为平台,推进海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海防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海防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课题研究扎实开展。2010年,我们紧密结合口岸打私海防工作实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建设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目标内涵要求及对策研究》、《宁波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宁波智能口岸试点方案》、《宁波口岸中介代理业研究》等数十项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以超前视角和战略性眼光对口岸打私海防新形势进行认真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增强口岸打私海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宁波口岸打私海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口岸综合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文明和谐口岸建设有待深入推进;空港口岸还有待做大做强;诚信企业培育、中介代理服务企业管理等薄弱环节亟需加强;现代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刚刚起步等。
二、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国际强港的总要求,继续以上海等先进口岸为标杆,大力实施大口岸战略,坚持以扩大对外开放与密切国内合作来推动口岸基础建设,坚持以体制、管理和科技创新来推动大通关建设,坚持以构建诚信体系和主动综合协调来推动文明和谐口岸建设,努力提升宁波口岸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一)扩大开放,在海陆空港上更有吸引力
口岸开放不但是口岸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国际强港的重要基础。根据目前码头多货源少、口岸竞争激烈的实际,我们既要抓好对外开放,更要强化对内合作,开拓腹地货源。在口岸对外开放方面,重点是继续做好穿山、梅山和大榭三个港区的开放工作。要完成穿山港区四期集装箱码头开放的正式验收工作,争取完成穿山北港区的水陆域开放工作。梅山保税港区在继续做好临时开放的同时,争取获国务院批准正式开放。做好大榭、镇海等港区内一批货主码头的对外开放。在对内合作方面,一是根据宁波与舟山既是组合港又是两个关区“一港两区”的特点,继续完善“企业自主选择通关地、口岸放行”的“一关通”新通关模式,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二是根据港口联盟、无水港建设情况和省内、省际海铁联运班列开通运行情况,及时跟进口岸间的密切合作,试行建立针对重点承运企业的跨关区“一卡通”新通关模式。三是在省内重点市县和省外重点腹地继续开展口岸宣传推介活动,并征求企业对口岸的意见建议,增强腹地企业对宁波口岸的信心指数,吸引腹地货源。四是继续完善宁波空港与上海、杭州空港之间“虚拟航班”(一关通)的通关监管模式。同时,按照“客货并举,以货为主”的原则,重点推进国际航线航班、国际货运航线的发展。探索空港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之间及海港口岸之间的保税货物便捷流通工作。
(二)优化服务,在通关环境上更有竞争力
大通关是口岸工作的重点,是提高货源吸引力、口岸竞争力的关键。大通关工作主要是通过“体制、管理和科技”三个创新,推动口岸大通关和区域大通关,进一步优化“政务、商务和港务”三个环境。一是落实市政府今年1号文件精神,培育和规范中介代理企业,创造良好的口岸商务环境。二是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加快通关效率。通关时间相对较长的主要在查验环节上,包括开箱查验、商品检验检疫、危险品查验等。因此,要通过充分运用H986等先进设备,加强检验检疫实验室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加快查验速度。要继续推动智慧口岸建设,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船舶、集卡车、集装箱、码头、堆场等可视、可控、可管程度,提高监管与服务效率。三是继续推动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继续推进海关“四大中心”建设和分类通关改革,扩大检验检疫省内通关单直通放行制度实施范围。探索建立港口联盟、无水港、海铁联运、空港的“一关通”、“一卡通”区域通关新模式。继续实施“365天×24小时”通关加班制度。
(三)转型升级,在口岸平台建设上更有创新力
平台建设是口岸工作的保障,是大通关建设和航运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今后几年重点是抓好三项工作,包括继续完善“一体两翼”通关实体平台,推动电子口岸升级为智慧口岸,探索建立宁波国际航运交易所。在“一体两翼”通关平台建设方面,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今年重点是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探索建立航运交易平台和继续建设智慧口岸(口岸应急指挥中心)。海港通关中心已运行多年,保税区正在重建,待完成后实行产权置换,同时完善相关功能。空港通关中心去年已运行,今年重点是配合全货机的开通,开展快件通关服务。在电子口岸(智慧口岸)建设方面,今年争取完成“一单两报”项目并上线运行。智慧口岸(口岸应急指挥中心)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重点是开发运用集卡车GPS+集装箱电子关锁的模式,争取开展两个试点:一是义乌到宁波的转关运输试点,探索建立“一关通”模式;二是宁波关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及监管仓库之间保税物流的自由流转试点,推动保税物流的发展。在宁波国际航运交易中心(所)建设方面,根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国际强港建设规划,探索建立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符合宁波特点的航运交易及管理模式。目前,上海、重庆、天津、青岛已在建设航交所,宁波应迅速跟上。航交所主要开展船舶交易、船员劳务交易、运输和大宗散货网上交易等业务。今年争取宁波国际航运交易所挂牌,并把船舶交易、集装箱“双重运输”交易、拚箱交易等集中到航运服务中心,同时研究开展其他交易工作。
(四)注重长效,在打私海防上更有推动力
坚持以综合治理为平台,以提升口岸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反走私工作和诚信体系建设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优化诚实守信、和谐有序的口岸环境。以维护海防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海防管理长效机制、发挥职能部门海防管控效能、抓好海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防管理资源整合,形成军警民紧密协作、相关部门联建联防的海防管理新格局,实现对海上和近海的有效管控,维护海防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完善体系,在文明和谐口岸建设上更有凝聚力
完善文明和谐口岸共建工作体系,构建“以文明自建为点、以单位共建为线、以港区共建为片、以区域共建为面”的全方位、多角度工作格局,形成文明和谐口岸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口岸各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通关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深化文明和谐口岸建设的内涵,增强文明和谐口岸建设的整体合力。按照“找问题、查根源、解难题”的工作思路,继续坚持深入调研,主动协调的工作方法。深入口岸系统各部门及单位开展调研,找准口岸在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理清推动口岸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今后口岸打私海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把握主动协调权,为口岸打私海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